“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在国际合作学院文化节来临之际,英语系特邀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宗峰教授于5月22日下午16:00-18:00点在国际合作学院五楼多功能厅,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文字背后的文化元素——贾平凹作品英译带来的启示”的学术讲座。 国际合作学院院长郭新华博士主持了本次讲座。
胡宗峰教授20余年致力于陕西地域文学的译介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中外合译模式,将包括陈忠实、贾平凹、陈彦、叶广芩、红柯、穆涛、吴克敬等“文学陕军”的作品翻译并出版,有力地推动了陕西地域文学作品“走出去”,向世界呈现中国多元文化。
讲座伊始,胡宗峰教授幽默诙谐的借用网络流行语翻译阐释了语言翻译的重要性,强调精通中外文化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针对近来备受关注的“ChatGPT是否取代专业英语工作者”的问题胡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表示:翻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素养,机器翻译永远不可能取代人工翻译。
胡教授回顾了自己对陕西文学翻译的历程,介绍了自己的翻译团队,尤其是英国学者Robin Gilbank博士。二人共同合作翻译并出版多部陕西作家的经典作品,深受广受读者和翻译学习者的喜爱。胡教授指出地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子系统,其译介是我们向世界呈现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者的语言,实际上是长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论证语言价值是研究民族历史变迁的必要工具。而文学与艺术是依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方存在的。胡教授引用美国作家Barry Lopez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贾平凹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一个当代作家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关注。随后,胡宗峰教授介绍了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废都》,并引经据典详述了这部作品的翻译过程,重新定义文字的“温度”、根源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在陕西文学外译方面,胡宗峰教授认为除了要考虑国外读者对待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他者文化的态度、对翻译文学的审美态度等,更重要的是既要在外译时尽量满足外国读者的审美和阅读期待,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鲜明特色,让国外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真实的中国,以期实现中国文学在外语世界的跨文化重构。对作品的选择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注重能反映中国巨大变化、折射群体和个人奋斗的作品。
方言翻译一直以来是地域文学外译的一大难点。胡宗峰教授在此次讲座过程中,通过陕西方言、普通话和英语三类语言的自如切换输出,引用《诗经》、《左传》、《论衡》等多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的文字为例,说明陕西方言的历史悠久,其中许多来源于古汉语。例如:“蕞”(小)、“颡(本意为额,引申为头)”、“同志“(朋友)等古汉语用词在陕西方言中运用已久,且意义深刻。因此,在翻译这些方言时译者应首先对古汉语以及方言中存在的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领会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避免出现翻译和理解偏差。此外,在引用《诗经》、《礼记》的作品过程中,胡教授引用习主席所提出的“家国”情怀,劝诫新时期大学生对华夏传统的“礼”要有所了解,应克己复礼,守家爱国,重德行的培养。
最后,国际合作学院郭新华院长对胡宗峰教授的精彩讲座和不吝授学表达感谢并予以总结。在现场提问环节,在回答有关翻译学习的顺序以及当代人为人师,为人父母怎样做到知礼、习礼、传礼等问题时,胡教授旁征博引,给予了专业解答。现场师生受益匪浅。
我国翻译事业正在经历由“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由“翻译大国”向“翻译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通过增强国家翻译能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交融、互联互通。翻译人才培养也应当呼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坚持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统一、在语言和翻译技能的基础上凸显专业特色、进行内涵式构建,为实现人类文明互通互鉴、中外受众共鸣共情做出贡献。
讲座嘉宾介绍:
胡宗锋,现任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陕西斯诺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译英作品有:贾平凹中篇《黑氏》、长篇《废都》和《土门》、散文集《荒野地》;陈忠实作品《舔碗》、《害羞》;路遥作品《夏》;陈彦长篇《装台》;叶广芩作品《山地故事》、《太阳宫》;杨争光作品集《老旦是一棵树》;红柯作品集《狼嗥》;吴克敬作品集《血太阳》;穆涛散文集《没道理的事》;方英文作品集《太阳语》;弋舟作品集《黄金》;闫安诗集《玩具城》;张岂之《中国历史文化导读》等近二十部。
英译汉作品有:《消散》、《我的中国梦》、《龙与鹰:中美政治的文化比较》、《探究中国》、《罗宾博士看陕西》等二十部。
汉英作品有:《贾平凹散文选》、陈彦戏剧“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大树西迁》、《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贾平凹诗选《空白》、杨争光诗选《屋檐水》等十多部。
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美文》、《读者》、《萌芽》、《名作欣赏》、《诗刊》、《英语世界》等报刊发表翻译和创作的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三百多篇。
(英语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