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拓展研究思路,把握新文科背景下高水平项目申报的前沿信息,2022年5月30日,国际合作学院国际汉学系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室特邀北京语言大学王鸿宾教授,为本院师生们举办了以“新文科背景下我们怎么做语言教育研究——从纸质到数字化资源”为题的学术讲座。
王鸿宾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汉字教学研究、级阅读研究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研究。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编著工具书和教材各1部。主持并完成上海市哲社课题1项,北京市社科项目各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汉考国际重点科研项目1项,教育部语合中心科研重点项目和创新项目2项。参加新闻出版署“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十三经辞典》编纂工作,承担《大辞海》编纂工作和《汉语大词典》修订版资料整理工作。荣获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二等奖,案例入选“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被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课题组特聘为研发组专家,为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首期培训班”授课专家,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韩国世翰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
在马桂花老师的介绍下,王教授热情地和各位老师及同学打过招呼后,就直接切入主题,首先肯定了语言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而真正的科学理论是一个严密的、诸成分“相互咬合”的系统,它不是金字塔的“积累式”系统,而是楔形拱桥式的“咬合”系统。
然后王教授分别从如何把握新文科研究新形势,如何推动新文科新发展,如何迈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的新时代,如何使理论研究落地专为有价值的应用,申报项目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王教授认为我们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创的智能时代,在教育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国家全面推进“四新”建设,而“新文科”为其他“三新”提供了方向、标准、判断价值等指引,其他“三新”则为“新文科”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新手段的要求。老师们在申报国家级项目时,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既要注重项目的知识性也要注重其应用价值。老师们申报项目时要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以服务学生为核心,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为重点,更要注重平时积累,积极建立团队和实验室,为成功申请到高水平的项目提供支撑。
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之际,信息技术在语言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用现代数字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成为一种大趋势。新文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倡导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各系部师生对如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进一步厘清研究领域,推进学科融合,加强技术应用,拓展研究路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