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至20日,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由于疫情的原因,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专题论坛与活动。本次论坛全国多数高校均组织了外语教育领域等专业教师参会学习,高峰时期在线人数过25万。2022年,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已踏上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铸魂担当的伟大征程。我校国际合作学院全体教师也积极参与学习了本次高峰论坛并在会后以各系部为单位就此次论坛的学习体悟展开了热烈的学习讨论。
英语系全体教师在高淑玲主任的带领下,在云端积极地参与了本次学术盛会,并从各界专家、领导、优秀一线教师的高端发言里收获了新知、开拓了视野,对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思路,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新境界有了新的认识。英语系教师纷纷表示要做“三有”老师,育“三有”学子,传好外语育人的接力棒,齐心协力为我校英语专业的突飞猛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日语系也组织了集体学习讨论,黄丽琼老师认为自己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们不管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都要以身作则,才能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吴翠平老师指出作为高校外语学科的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在利用慕课、微课、智慧教室、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条件下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评价,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适当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要做到设计有痕迹,教学无痕迹,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赵晓妮老师认为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的发言印象最为深刻。杨教授指出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所依循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其中最突出的是直接援用具体理论概念和引用外来观点,难免跟风、盲从而产生某种理论迷思。这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理论困境,如何立足当下中国现实语境,从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视角,采用异文化观照方法切入外国文学理论与创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与话语建构。对当代外国文学研究进行理论反思并有机融入中国元素有助于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传播中国学术文化。这一指导思想对赵老师研究外国文学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让她在理论困境中能够坚定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程雅洁老师指出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他人(他文化)的同理心、缜密的逻辑思维之外也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认知、自我需求以及个体认知。在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外语教育才可以更好地担当时代使命。
法语系全体教师认真观看了为期一天半的论坛直播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教师们认为19日、20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带给大家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指导,让大家更加明确了新时代下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责任和育人使命。教学工作要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教学内容要注意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不容忽视;教学目标要坚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师,要真正做到学好外语、教好外语、用好外语。在不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更应站稳中国立场。
法语系的全体教师以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为己任,法语系的教师们认识到,作为教师,要真正做到学好外语、教好外语、用好外语。教师们一致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外语教学的趋势,教学方式应转变教学模式,不能“旧瓶装旧酒”,而应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做到“新瓶装新酒”。
这次的论坛让老师们受益匪浅、感悟良多,“理解中国 沟通世界”意义重大,外语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法语系全体老师将以此为使命,坚持不懈: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外语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通过我们的学生理解中国,倾听中国声音。
俄语系全体教师都在线积极参加了论坛并专心聆听了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每名教师在观看过程中都能够用心听、勤思考,将所听到的他校先进育人理念、教学改革模式与自身工作实际相联系,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新思路。会议指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语院校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俄语系教师们认为在引用西方文化时,要用辩证的、客观的眼光去审慎地鉴别外来文学,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思考如何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中国外语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要融合创新。这是俄语系进行下一步教学改革亟待构建的重大问题。
陈伟佳老师在观看学习了主题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的论坛后总结出:思政元素要在外语课堂中做到有机的融合,润雨细无声,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引用西方文化时,要用辩证的、客观的眼光去审慎地鉴别外来文学,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我们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现状进行反思,提高整体的学术成果的水平,提高学术的创新度和学术传播的主动意识。为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做出贡献;多研究专业学术期刊,如《中国斯拉夫研究》,为促进中国斯拉夫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发展;外语教育的原点终究是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当前外语教育的造势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在乡村,尤其是在偏远的地区,依旧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外语事业责无旁贷。
蒙威主任谈到,各个主要发言人的发言主旨包括:高远站位把舵领航,以多元视角拓宽视野,提高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开拓前行;“三进工作”的加速推行;“四新”建设作为外语教育的核心抓手:找准定位、推进创新、落实举措,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必须落到实处,做好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法五项“新基建”;总书记给北外教授的回信内涵“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等等。这些重心对俄语专业及他个人而言有着很大的启发,值得我们去一点一点去领悟和消化,落实于今后本专业建设的实践工作当中。
最后,蒙威主任总结到,此次论坛有数十万外语界同仁参与,共探百年变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思路,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新境界。参与者不乏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教指委及几所国内顶级外语类高校领导参加,其中的发言更是关乎了当下乃至未来短期内外语专业发展及教学的方向,对于我们这些外语专业未来发展、教师教学、教改、科研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朝鲜语系全体中国籍教师参会后,在周文贤系主任的主持下,对会议内容进行了讨论,教师们一致认为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紧扣查培新前司长的演讲主题,努力让自己成为“使命重大、任务光荣、开拓进取、多作贡献”的外语教师。周文贤老师指出韩国语的教育教学创新改革非常重要,要多从英语学科汲取经验,探索在数字化转型下的新的韩国语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措施要根据不同授课班级和授课对象的韩语程度有所区分。雷挺老师认为韩语教育教学不是纯粹学习语言,需要结合文化、文学等内容,才能让语言学习更加生动化、丰富化、形象化。王丹丹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语言学的学习会更有帮助,采用中韩语言比较、文化比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文化,掌握外语。宋帅华老师认为外语教育尤其是小语种教育,从教材编写到讲授都需要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从根本做起,以教材为抓手、以课堂为路径,将“小语种+思政”做到最好。
西班牙语系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专家们的精辟观点,很受启发也收获颇丰,深受启迪。西语系在会后即时在学科带头人董永强教授、系主任李迪主任的主持下在线召开了关于这次论坛的内容的学习分享会。学科带头人董教授表示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并分享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方向、践行使命、推动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经验。系主任李主任表示会中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陈雪亮说到的“中国故事讲得好不好,中国声音传得远不远,翻译是关键,翻译人才是关键”的观点与她的研究领域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助力自己与学生形成越来越精准的中国世界观的同时促进世界对我国认知的不断深化。特别提出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的常福良教授谈到的思政元素在西语教学中的无声渗透也给予她诸多启发。指引她不断探寻如何通过中外对比这一教学法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系部老师一致认为推进大思政格局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经系部老师相互交流探讨,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会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紧跟国家政策和要求,增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德语系老师认为自己通过这次参会学习深刻认识到了外语教学在高等教育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也是百年变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改革新方向,用正确的理论结合实践推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自己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努力的方向。德语系教师杨璇表示通过这次论坛更加明确目前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也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培养出更好理解中国、有效沟通世界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在未来的教学工作当中,要结合本校、本院、本系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融合同行经验,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外语人才而奋斗。
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在付文萍主任的带领下,通过线上研讨的方式对论坛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商讨。教师们认识到教材是实施思政育人的基础保障,而教法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和关键。必须要在教师、教材与教法上下功夫,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材资源选择、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全面落实“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们应该做到的。
国际教育系在副主任张进老师带领下观看了本次论坛,并做出了调整,国际教育系教师们认为本次论坛为外语教育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引。教师应该关注并充分理解国家政策,加强课程思政的建立与落实。课程思政教育仿佛盐溶于水,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思政教育应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教师能寓思政教育于日常言行,注重学生课下即第二、第三课堂的教育,课程思政的输出就不会那么僵硬。因此原由,国际教育系将更加注重第二、三课堂,增加趣味性,相信我们国际教育系的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成佳馨老师认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定华书记的报告最令人印象深刻,王书记高屋建瓴的指出外语教育应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培养能够参与国际谈判,为国际组织服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成老师认为外语课堂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通过学习外语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应该局限于当外语老师或翻译,而是可以投身于更广阔的国际性组织与行业,在世界为中国发言与服务。
本次论坛所提倡的开阔格局、高瞻远瞩、多元包容,全球化国际化精神也与国际教育系的主要纲领和宗旨不谋而合,相信通过参与本次论坛的学习,老师们一定能开阔格局,寓教于行,能理解中国文化,能沟通世界的优秀外语人才。
大学英语部教师在高淑玲主任的带领下,全员参加认真聆听了本次云端论坛的主旨报告和大学英语分论坛,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校实际共同探讨了新格局下大英改革的新方向,力求尽快用更智慧的方案推动我校大英教学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大学英语分论坛的报告主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创新”两大主题展开。发言人从各校校本特色出发,持续创新育人理念,实施“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构建以O-AMAS和MIPAT课程群等为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新时代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启发,也为我校持续推进大学英语分级分层改革和课程再设计提供了科学借鉴。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创新是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论坛报告中提及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的设想,课程育人生态链的构建,以及医学院校或者艺体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都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大学英语人,必将且行且探索,守好大学英语课的“一段渠”,种好大学英语的“责任田”,使大学英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大学英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两不误的原则,让学生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是大学英语部教师们要做到的。
本次论坛大会中陈雪亮副局长、武世兴副司长、查培新大使所叙述的方向将极大帮助国际合作学院的各个系部找准第二语言习得教改发展的方向及定位,跳出外语教育看外语教育的大格局。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所提倡的开阔格局、高瞻远瞩、多元包容,全球化国际化精神也与我院教师们的教学主要纲领和宗旨不谋而合,相信通过参与本次论坛的学习,教师们一定能开阔格局,寓教于行。
预祝各系部教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找准育人方向,做到多元包容,并传承鱼化龙“多元集纳,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践行,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外译传播与优秀人才的培养之路上屡创新高,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实践探索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