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下午,由国际合作学院主办的《日语和汉字、汉语》主题讲座在该院五楼多功能厅成功举行。日语专业教师韩正颖老师主持此次讲座。日本知名语言学者森山卓郎(もりやまたくろ)教授担任主讲,通过生动例证与多维对比,为现场师生系统梳理了汉字在中日文化互鉴中的历史脉络与演变魅力。

日语专业教师韩正颖老师

日本知名语言学者森山卓郎(もりやまたくろ)教授
溯源汉字东传,解码文化共通性
讲座以汉字为纽带,从遣唐使时代的文化交流切入,追溯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进程。森山教授通过中日汉字形态对比,揭示了双方在简化路径上的差异,例如汉语「青」与日语「靑」的部首变异,以及日语独创汉字「峠」(山口)、「働」(劳动)的构字逻辑。他表示:“汉字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文化根脉共通性的见证。”

语音体系:音读训读中的汉语烙印
在语音解码环节,森山教授详细剖析了日语汉字“音读”与“训读”的双轨体系。音读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三个历史层次,映射佛教、遣唐使、禅宗传入对日语发音的影响;训读则体现日语本土化特征,如「山→やま」的单独训读,以及「今日→きょう」等熟字训的特殊读法。此外,讲座还通过“同字异音”(如「生」的12种读音)等案例,解读了日语语音的复杂性与规律性。
复合词构成:音训交织的语言智慧
针对日语复合词的构成法则,森山教授以“重箱読み”(前音后训,如「毎日→まいにち」)和“湯桶読み”(前训后音,如「手帳→てちょう」)为例,展示了音训混合的构词逻辑。他特别指出,这类规则不仅是语言现象,更反映了中日文化交融的深度。

助力双语转换,深化文化理解
整场讲座通过字形对比、语音解码与词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突破表层差异,把握语言内在关联。现场学生表示:“讲座为中日语言学习提供了系统的认知坐标系,尤其对理解日语汉字音变和复合词规律大有裨益。”
森山教授总结道:“语言比较的终极目标,是架设文化互鉴的桥梁。”本次讲座不仅还原了汉字传播的历史层次,更为跨文化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