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破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模式,强调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 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探究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新模式。7月16日晚上7点半到9点半,大学英语部全体教师在线上召开项目式教学研讨会,聚焦项目式教学实践落地路径,共探教学改革新方向。
会上,大学英语部主任高淑玲教授传达学校关于项目式教学的核心精神:“英语课堂不应局限于课本,而要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场’”。她强调,项目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但落地过程需关注五大关键问题:一、50-60 人的大班额中,如何兼顾各小组进展与成员表现?二、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内驱力不足,如何避免参与度失衡?三、学生表达能力薄弱,如何保障项目产出质量?四、如何科学评价个体贡献,杜绝“搭便车”现象?五、如何平衡项目耗时与固定教学大纲的进度要求?

校级督导、课程组组长王蕾老师结合学院讨论成果补充分享:推进项目式教学需紧扣 “提升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既要关注产出成果,也要融入项目式教学七要素;同时需重新梳理教学大纲,细化要求、明确目标,让改革有章可循。
随后,各课程组再次针对学校和学院会议精神,结合小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方案,让项目式教学“可操作、能落地”:一、优化组织模式,破解大班难题。采用 “异质分组+小角色分工”:按英语基础科学搭配组员,明确每人职责(如资料收集、口语汇报、文案撰写等),从源头避免“搭便车”;配套“分层任务卡”,为不同基础学生设计差异化子任务,既兼顾个体差异,又保障整体进度。二、激活学生内驱力,提升主动参与度。结合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设计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三级项目体系:基础层聚焦语言知识积累,进阶层侧重语言能力提升,创新层瞄准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可自主选级、动态升级,并通过“过程积分制”(涵盖课堂讨论、任务完成等)实时公示进度,优秀小组获额外资源支持,激发竞争与主动参与意识。同时,项目主题紧扣单元内容与学生专业兴趣,让英语学习与专业场景结合,降低畏难情绪。三、针对“输出难”痛点,融入“靶向训练模块”:如口语方面,通过“小组辩论”微练习,结合AI口语测评工具实时反馈发音、流利度;写作方面,借助AI 批改系统指导报告框架与语法纠错;简化产出难度,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写关键词-组短句-编对话”的递进式微任务,逐步提升输出能力。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保障教学公平性。推行“个人贡献+小组成果+过程证据”三维评价体系:结合课堂记录、小组互评、过程积分综合评定,通过“个人成长档案”对比初期与后期的表达、写作样本,全面呈现进步轨迹,杜绝“搭便车”的不公现象。五、平衡进度节奏,实现协同达标。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整合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环节,让项目推进与基础知识点教学同步进行;同时,项目主题紧扣教材单元话题,成为课本内容的“实践延伸”,避免“为项目教学而压缩基础教学”或“因赶进度让项目教学流于形式”。

高淑玲主任在总结中强调:“项目式教学是激活课堂的关键抓手”,强调教师身份的转变,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自主规划、分工、决策,教师提供支架式支持(如提问引导、资源推荐)。项目式教学的四个阶段,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启动、项目执行阶段特别是成果展示阶段,旨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提升高阶思维,增强学习动机;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项目方向,教师提供差异化支持,促进个性化学习。
本次研讨会明确了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路径,后续大英部各课程组将细化方案、动态优化,通过跨组协作与学生反馈迭代,让项目式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载体,重构学生“做中学”学习体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